空气过滤材料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,用真丝织成的筛网就被我国劳动人民用来过滤药材、染料等。再后来是一世纪罗马人提纯水印时所使用,下面我们北昌君控为您详细介绍空气过滤材料的发展史。
1、在一世纪的罗马用粗麻制成的面具被人们用作提纯水银时的保护。
2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出现了以石棉纤维为滤料的防毒气面具。
3、1940年,玻璃纤维空气滤材在美国问世,并获得美国专利。
4、50年代,非织造工业在国际上开始迅速发展,使空气过滤材料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,而化纤业的崛起为空气过滤材料提供了丰富的原料。与此同时,我国的过滤材料仍停留在以棉、毛、黄麻等机织物为主的水平上,常温下的空气过滤材料多用棉织物,含酸气体用毛呢类织物。
5、60年代,我国开始采用聚酯、聚酰胺、聚丙烯腈等合成纤维作为机织滤料的原料,此后,又出现了玻璃长丝机织滤料。
6、70年代末,开发了208涤纶绒布作为袋式除尘器的滤材,曾得到广泛的应用。在此基础上,又开发了729聚酯机织布,应用在反吹袋式除尘器上,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直到目前,该产品仍是我国主要的机织滤料。
60年代,以玻璃纤维为滤材的HEPA(高效粒子空气过滤器)在美国问世,用于特殊房间的空气净化。至70年代,采用超细玻璃纤维纸为过滤材料的HEPA,对大于等于013Lm尘粒的过滤效率高达9919998%,极大地促进了对室内空气洁净度有很高要求的电子、航天、精密机械等行业的发展。纤维以其比表面积大、体积蓬松、价格低廉、容易加工成形等特点自始至终占据了过滤材料的绝大部分市场,而其中的非织造纤维材料以其成布工艺短,可省去纺纱、整经、织造等多个程序,成本低且过滤性能好,成为空气过滤材料的主导产品。
早在十年前,非织造纤维过滤材料用量已超过传统机织滤材,其销售额十年翻了一番,已达20亿美元,我国的非织造过滤材料起步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,采用的是湿法和化学粘合法加工技术,针刺法、纺粘法、熔喷法等加工技术则出现较晚。
目前针刺法占据着国际非织造过滤材料首位,而熔喷法因其产生的纤维超细(1~10Lm),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,更高的孔隙率(75%),更细的空隙(孔径20Lm)而位居第二。
非织造过滤材料的主要原料有:聚酯(PET)、聚丙烯(PP)、聚酰胺、聚苯硫醚(PPS)、聚四氟乙烯(PTFE)、芳族聚酰亚胺(P84)、偏芳族聚酰胺(Nomex)、三聚氰胺(Basofil)等,无机纤维有玻璃纤维、陶瓷纤维、金属纤维等。
以上信息是由北昌君控为您提供的空气过滤材料发展史,如还想了解相关信息请您查看其他信息。转载请注明是由北昌君控http://www.bktech.com.cn提供的。